close


  版式設計:李姿閱
  大盤雞、拉條子、饢包肉、茂密的葡萄架、甜美的哈密瓜;老藝人彈著都塔爾,唱著歡快的歌,姑娘戴著小花帽,穿著漂亮的絲綢裙,跳起麥西來甫,笑迎遠方的客人……這裡就是新疆。
  山川、湖泊、森林、廣袤的原野;西北邊陲,1/6的國土上,生活著47個民族,2266.63萬同胞……這裡就是新疆。
  新疆,也是我國嚴厲打擊分裂國家和暴力恐怖活動的主戰場,面臨著嚴峻複雜的鬥爭形勢。“三股勢力”猖獗活動時有發生,暴力恐怖團夥和宗教極端團夥屢屢犯案。
  區情特殊,新疆問題最長遠的還是民族團結問題。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新疆的建設藍圖上,用如椽巨筆描繪出和諧穩定、長治久安的美好未來。
  惠民生,老百姓樂享
  在新疆喀什地區澤普縣古勒巴格鄉科克墩村裡,大道旁齊刷刷的二層小樓,一水兒的米黃色,整齊有致。
  “要不是政府,我們哪住得上這樣的好房子。”村民昆都斯·阿不都瓦依提說,“別墅一樣的二層小樓,村民首付只出1萬元,政府幫忙貸8萬元的5年無息貸款,其餘的都由財政解決。”
  從土坯房搬進小樓房,並不只發生在科克墩村。從北疆到南疆,從城市到鄉村,這裡的土地,見證著民生髮展帶來的巨變。
  “要堅定不移推動新疆更好更快發展,同時發展要落實到改善民生上、落實到惠及當地上、落實到增進團結上,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新疆民生建設指明瞭方向。
  要知道新疆民生建設是如何發展、怎樣跨越的,我們不妨從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之時放眼以觀,看看這4年多的時間里,新疆大地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4年,新疆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生產總值從4277億元增加到8510億元,年均增長11.5%;人均生產總值從19942元增加到37847元,年均增長10.1%,與全國差距逐步縮小。
  這4年,新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在了全國的前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2258元增加到1998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883元增加到7394元,超過了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這4年,新疆把更多的真金白銀投入民生領域。民生投入占公共財政總支出的七成以上,年均增長29.7%。保障房開工114.16萬套,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
  為了加快改善民生,促進社會穩定,19個對口援疆省市投資金、拉項目、搞民生。截至目前,援疆省市2014年援助資金到位106.7億元,占全年計劃的95.7%,援疆項目已開工1010個,占全年計劃的91.8%。2010年以來,援疆資金累計已達458.5億元,占5年規劃援疆資金總額564億元的81.3%。
  在喀什經濟開發區深圳產業園的一間廠房內,生產線旁的維吾爾族工人正在生產電腦數據線。廠房內安靜整齊,井井有條。喀什金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東升操著廣東普通話說道:“工人都是從附近村裡招的,下一步擴大生產,還要招100多人。”
  在新疆伊犁,江蘇省引進的25萬錠江蘇新鹽紡等項目已開工建設,建成後能提供近3000個就業崗位;正在實施的伊寧創業就業園項目,建成後也能創造1000餘個崗位。
  新疆建設兵團也為民生建設和民族團結不斷添磚加瓦。3年來,兵團黨委整合本級資金15億元,扶持南疆少數民族聚居團場。
  “居住土坯房、行走揚沙路、飲用澇壩水、取暖靠柴火”,這是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前幾年的生活狀況。這幾年,兵團為14個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建設保障房30595套、實施棚改惠及10035戶,讓少數民族群眾高高興興住進了新家。
  ……
  在新疆大地上,在安居、就業、社會救助、教育、醫療等領域,民生髮展不僅給老百姓們帶來更好的生活,也為社會的總體穩定和民族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微行動,正能量匯聚
  在微信里,一個叫“哈密小屋”的公眾號很是火爆:教維漢雙語、做公益;更新很快,訪問量不小。
  這是哈密最有名的民間志願者團體。發起人石軍,網名叫“哈密瓜蛋蛋”,他介紹說,“開始只是組織大家去戶外活動,後來搞了一些助學和愛心捐助活動,參與的人也越來越多。”
  給貧困學生捐助,為白血病男孩籌款,開展雙語教學活動……做公益、學雙語的過程中,漢族、回族、蒙古族、維吾爾族、滿族等多民族的志願者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小集體的互相幫扶很常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四十一團,各連隊黨支部主動與周邊縣鄉聯繫,簽署勞務輸出合同,給周邊少數民族群眾創造增收的機會。
  “一年有130多天過來打工,一天能掙150塊錢。”疏勒縣巴什布其六村村民依明對收入很滿意,他和兵團簽了長期合同,像他一樣的村民,村裡有100多人。
  在喀什經濟開發區,新疆喀什遠方集團78%的員工都是周邊鄉村的少數民族,400多戶困難家庭在這裡找到了崗位。該集團還組織周邊村民成立貨運隊,村民每月可以增加2000元左右的收入。
  基層政府部門也在積極作為。以布爾津縣為例,鄉鎮黨員幹部、駐村工作組與非本民族村民結成“一幫一”對子527對,定期互訪,開展“聯誼家庭串門聊天”、家宴聚會等活動。
  “要廣泛開展交朋友、結對子活動,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多一句溫暖話語、多一個善意眼神、多一次小小的幫助,以一個個‘微行動’,匯聚成巨大正能量。”在自治區黨委八屆七次全委擴大會上,張春賢書記說。
  學雙語,多民族融情
  “我上雙語班,最好的朋友有哈薩克族、漢族,也有回族。”阿娜爾汗是一名8歲的哈薩克族小姑娘,在塔城市第一小學讀二年級。她的漢語不比內地的孩子遜色。
  塔城市第一小學是民漢合校,多民族孩子都在這裡學知識、交朋友,從小融洽相處。這是雙語教學全疆推廣的一個縮影。
  2008年以來,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開始蓬勃發展。2010年雙語教育被提升為國家戰略。截至2013年9月,幼兒園和中小學少數民族接受雙語教育和民考漢的學生182.61萬人,占在校生數(257.46萬人)的70.93%,比2009年增長了29.66%。
  雙語助力溝通,溝通助力團結。雙語學習,新疆的幹部也在積极參与。在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紅廟子街道,雙語培訓納入到幹部教育培訓總體計劃,通過“雙語結對子”,全體幹部一起學。
  在新疆,民族團結的基因根植在各族同胞長久以來的相處與交往之中。
  見到俄羅斯族大媽尕麗婭的時候,她正要去參加每周末例行的閨蜜聚會。“我們閨蜜團有十多個姐妹,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回族都有呢。”尕麗婭笑盈盈地說,“民族不是隔閡的原因,在塔城我們就是一家人。”
  她家就是民族團結與融合的一個縮影:自己和兩個兒子是俄羅斯族,丈夫是滿族,大兒媳婦是漢族,小兒子女朋友是蒙古族。
  類似的多民族家庭,在塔城以及新疆都有很多。一個多元、包容、安定、和諧的大美新疆形象,正在這樣的教育、這樣的交往中,得到闡釋與傳播。
  促團結,奉獻楷模多
  民族團結還在於每一個個體的身體力行,把民族團結的理念和思路熔鑄為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
  45年義務守邊,在139公里的邊境線上行程8000多公里,在巡邊的石頭上刻下了無數柯爾克孜文書寫的“中國”,收下各民族的168名“兵兒子”。她是“永不挪位的界碑”,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的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
  清華博士生,主動要求來南疆,主動要求下基層。在喀什地區疏附縣蘭乾鎮工作的3年時間里,只要在鎮里他就下村入戶走訪,為百姓辦實事、解問題。他叫陳凱,村民的“博士巴郎”,喀什地區疏附縣縣委常委、蘭乾鎮黨委書記。
  民族團結的偉大事業,需要艱苦的付出。一個各族同胞們共同的美好未來,無數人都在為這一目標辛勤揮灑著汗水。
  此外,還有更多我們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普通群眾,在默默濟危扶困、幫扶他人。布茹瑪汗·毛勒朵大媽的身影,代表著烏恰縣1276名奉獻邊防的護邊員。像陳凱這樣的幹部,千千萬萬,從全國各地趕來支邊援疆。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是我們治黨治國的重大原則。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是2200萬新疆各族幹部群眾的迫切期盼,更是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
  民族團結,設計萌芽於頂層,卻根植於每個居民的一言一行;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願望,在政治報告中濫觴,也在新疆的大地上持久奔流。新疆的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圖片說明:
  圖①:新疆庫車縣質監局駐塔里木鄉工作組聯合民間藝術團為當地群眾表演節目。
  袁歡歡攝(人民視覺)
  圖②:喀什地區標準麥西萊甫舞蹈大賽上的維吾爾族姑娘。
  本報記者 蔣雲龍攝
  圖③:參加喀什百對新人集體婚禮的新人們在國旗前合影。
  新華社記者 吳 壯攝
  圖④:羊群在新疆哈密北部的草原上覓食。
  蔡增樂攝(新華社發)  (原標題:我們新疆好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k13dksod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